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 “豪言壮语” 似乎正逐步落地。他不仅计划对全球范围加征关税盟牛配资,甚至打算对特定商品额外加征高达 100% 的新税,中国也未能被排除在外。
在特朗普宣布各国最终关税方案后,这场关税博弈远未落幕。目前,美国针对部分国家的关税措施尚未正式生效,中国和印度便是其中代表。中美当前处于关税休战阶段,最终关税方案仍悬而未决,美方仍在寻求与中方达成协议并促使其签署;而对于印度,美国则以加征 25% 关税相威胁,试图迫使对方让步。
相比之下,那些体量较小的国家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更缺乏议价能力,能争取到较低的关税税率已属不易,泰国和柬埔寨便是典型例子。但特朗普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,除了对所有进口商品加税,他还计划针对特定商品设立新的税种,这意味着全球各国都将受到影响。
在8月5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专访里,特朗普预告了将有针对不同商品的新关税,称要对药品慢慢征税,最后提高到250%,然后半导体的税也将公布。据路透社报道,当地时间8月6日,特朗普宣布了半导体关税,所有进口半导体全都要收100%。
展开剩余68%药品和半导体的关税对任何国家都一致,不存在豁免机制,和之前的钢铝关税、汽车关税类似。特朗普在谈到为何征收时,论调也和以前的说法一致,即美国要自己生产这些商品。其他国家如果还想在美国做生意,那就到美国投资办厂盟牛配资,直接到美国生产就可以免除关税。
几个月前汽车关税公布时,有一些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曾考虑对美国投资建厂。然而,建厂也要花时间,花成本。就算没有关税,外国企业想继续在美国赚钱做买卖,门槛也会被迫拉高。
所以,从根本上说,特朗普的整个关税政策,最重要的目标是强行让美国重新掌握生产,让美国的中小企业受益,避免和外国商品竞争。比如药品制造,印度的仿制药在全世界闻名,其制造能力也是有目共睹。部分药企愿意在印度投资建厂,正是看中了印度的制药能力。
半导体也是同样的,美国虽然有先进的半导体技术,但它并不能完全自主生产。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里占50%以上,产能却只有全球的12%,亚洲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。其中就包括台岛的台积电、韩国三星和马来西亚的相关企业。
特朗普想做的,便是让这些生产全都在美国进行,如此一来就能增加美国的就业。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就能发现,特朗普颁布的特定关税,就不是用来平衡贸易差额的,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,还是已经答应签贸易协议的韩国,全都逃不过这类关税。
特朗普本质上是将关税当作一种胁迫工具,其作用范围远超国家层面:不仅以此威胁各国,强迫它们对美国开放市场、扩大投资,还将矛头对准全球企业,甚至包括美国本土企业。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,都是为了兑现他竞选时许下的 “增加就业” 承诺。
然而,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,企业建厂本就是个漫长的过程。更关键的是,企业生产的核心目标是盈利,而美国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,且本土民众普遍不愿从事相关生产工作,这类岗位长期依赖外来移民填补。偏偏特朗普政府同时在移民政策上采取强硬限制,这就导致企业若选择在美国本土生产,势必要承担更高的成本,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与此同时,美国作为典型的消费型社会,其经济结构早已呈现 “脱实向虚” 的特征,过度依赖服务业和金融领域。在这种背景下,强行引入大量生产制造产业,显然与当前的经济形态格格不入。或许短期内能看到一些表面效果,但从长远来看,这类产业很可能因与市场规律相悖而被淘汰。
当然盟牛配资,对于特朗普而言,他的任期不过四年,只要能在这四年内做出 “政绩”,实现短期效果,他便已满足。至于这种政策会给美国未来的经济格局留下怎样的隐患,恐怕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。
发布于:北京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