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越“携手同行-2025”联合演习让越南彻底认清了现实。 这次官方宣传是增进双方军事交流、提升协同能力的合作的军演,很多细节却暴露了中越两军在武器装备和作战体系上的差距。 毕竟,越南军队在发展过程中,曾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量帮助与培训,在军事战术、军队建设等方面都曾向解放军学习。 这次,通过两军近距离交流切磋,让越军感受到步枪差一代,体系差一个次元。 客观上达到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,相当于告诉越南,可别学菲律宾摆不正自己的位置。 步枪,一代之差,尽显工艺与设计的分野 在单兵武器上,越军特意携带了自研的STV-380步枪。 虽是其国产先进装备的代表,却在解放军的QBZ-191步枪面前黯然失色。 STV-380是基于以色列技术授权改造生产,虽保留了AK系列步枪的可靠设计,融合了以色列步枪的先进理念,但本质上是AK系列的衍生品。 采用7.62mm弹药,空枪重3.8公斤,虽然越军历史上用惯了AK系列和56冲,拿着确实顺手。 但这枪比QBZ-191重了0.6公斤,在长时间的丛林作战或复杂地形行军中,每一点额外重量都会加速士兵的疲劳,影响作战效能。 而且,STV-380的机匣仍采用传统铆接工艺,枪身护木无法安装标准战术导轨。这就导致在实战中,越军士兵只能用胶带固定战术配件,既简陋又影响战术效果。 反观QBZ-191,采用模块化设计,拥有全通式上导轨,可轻松安装瞄准镜、激光指示器和夜视仪等各种配件,极大提升了枪械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适应性。 战时,QBZ-191的枪管更换仅需3分钟,还能快速切换突击步枪和精确射手步枪模式,在600米距离的射击精度也远超STV-380。 而且STV-380射速也低于中国191式步枪,在精度等方面也明显逊色。 这种差距,从根本上体现了两国在轻武器研发工艺和设计理念上的代际差异。
两军在其他单兵装备上差距也不小。 解放军的单兵系统总重量只有八公斤,却包含了北斗定位系统、微型摄像头、战术电台、生命检测手环等设备,可实时共享位置、共享作战视角、进行加密通讯和上报士兵伤情等,功能强大且全面。 越南步兵仅穿戴防护面积覆盖40%躯干的Ⅲ级防弹衣;通信兵仍使用1970年代的AN/PRC-77电台,重量达10公斤且抗干扰能力差。 在演习中越军尝试干扰中方通信,因跳频技术失败,反暴露自身电台位置被“击毙”。
作战体系,差出次元 除了步枪,在整个作战体系上,中越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。 以无人机作战体系为例,解放军在演习中展示的“金雕-500A”察打一体无人机和“黑蜂3”微型侦察机等,构建了一套高效的侦察打击体系,能在1-2分钟内完成目标侦察、锁定和打击任务。 相比之下,越军使用的以色列“苍鹭”无人机,从发现目标到引导炮火至少需要5分钟以上,且操作流程繁琐,严重依赖人工干预。 而越南弹药依赖苏联式散装运输,士兵需手动填装弹匣,效率低下,且钢壳弹药在高温环境下哑火率高达5%。 其支援装备仍旧停留在后冷战时代,以坦克+装甲车+短号反坦克导弹为主,无人机作战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单机操作模式,缺乏体系化作战能力,难以与中国解放军的先进作战体系相抗衡。 当然,这也不仅仅是无人机装备性能的差距,更凸显了背后作战体系信息化、自动化程度的巨大落差。 此外,从两军官兵的精神面貌和装备配置也能看出端倪。越军军官列队入场时,手上的大戒指和名表格外显眼。 而解放军官兵统一着装,步枪上挂满夜视仪、激光指示器等实战装备,军容整齐且一切围绕实战需求。 这种外在表现的差异,深层次反映的是两支军队建设理念和作战准备程度的不同。
师徒名分 历史上,越南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实际离不开中国军队的帮助。 越军第308师甚至直接越过中越边境,到达中国云南省砚山县营地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负责组训。 越军连以上军官和战士在练兵场接受中国军队的战术和技术训练,学习了单兵技能、爆破、扫雷等技术,以及班、排、连、营规模的战术训练。 20世纪50年代,越南抗法战争时期,陈赓大将曾亲赴越南,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为越军提供指导。 他帮助越军调整指挥策略,拿下东溪,还参与指挥作战,带领越军歼灭勒巴热兵团,使越军取得了第一次成功的进攻战和歼灭战,将越军从残兵游勇训练为正规军。 韦国清上将等也率领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,向越军传授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,帮助其提升作战能力。 20世纪60年代,美军发动越战,北越向中国求助。 中国不仅援助了大量粮食、物资、工程和武器弹药,还多次派出军事代表团进入越南进行军事帮扶。 1967年到1968年,杨得志上将带领军事代表团进入北越,对越军进行指导,当时不少越军将领如谭光中、武立等都曾受教于杨得志。 虽然后来发生过不愉快,但此次中越军演,解放军无疑再次给越南军队上了一课。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依靠勇气和人力的时代,军事技术和作战体系的现代化程度,能更大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。 希望越军能读懂这次的暗示,好自为之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